CN
EN

香港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分析研究

时间:2018-03-21 分享:

鲍小莉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香港新界西北部,天水围新市镇以北,毗邻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于2006年建成运营。香港湿地公园占地61h㎡,位于天水围,被认为是一个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它试图提供包括保育、生态旅游、教育和娱乐等多种功能之间的平衡[ ]。湿地保护区包括溪畔漫游径、湿地探索中心、生态探索区、湿地工作间、演替之路、河畔观鸟屋、泥滩观鸟屋、鱼塘观鸟屋、红树林浮桥、蝴蝶园和原野漫游径。香港湿地公园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筑署负责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曾获香港环保专业议会颁发的2006年环保建筑大奖等众多殊荣。


图1- 1 香港湿地公园总平面图


1. 设计策划层面


1) 定位分析——与规划目标高度一致


在香港湿地公园建筑设计开始前,建筑师可以利用的上一级成果包括香港旅游协会(现为香港旅游发展局)及渔农处(渔农自然护理署)在1999年完成的《香港国际湿地公园及访客中心可行性研究》,市场顾问公司为湿地公园制订的市场分析报告,以及香港湿地公园规划目标。建筑设计的负责机构香港建筑署以上述文件成果作为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料。


可行性研究中明确将湿地公园定位为一个世界级的自然保育、教育及生态旅游地。而湿地公园规划目标:

①建设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服务市民、游客及野生生物和生态学有专门兴趣的人士。

②展示香港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强调必须予以保护。

③扩展游客的旅游经验。

④提供与米埔沼泽自然护理区相辅相成的设施,支持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

⑤提供教育机会和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

⑥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解释和资源中心。


此外,香港渔护署在2002年委托市场顾问公司为湿地公园制订的市场定位策略、品牌策略及调查访客概况。顾问公司估计在公园开幕后每年访客数量约为54万人次。游客类型包括外地访港游客、本地市民和学生,以家庭旅游为主。通过分析上述成果,可以得出作为湿地公园主体建筑访客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展示、交流、教育、亲子。


由于湿地公园的建立目的是弥补因发展市镇而失去的大量湿地生境和生物栖息地,以及每年有超过12万只季候鸟在这里过冬或作为迁徙的中途休息站,因此在公园规划中十分强调建筑形象与自然融合,“融入大自然”成为湿地公园建筑的形象定位。规划布局中还规定越深入公园,建筑物的高度和设施的密度越低。借此,建筑设计人员得以明确公园内建筑的形象和规模定位。


2) 功能设置——生态教育和无障碍功能的重视


香港湿地公园访客中心总建筑面积为10000㎡,其中包括4个主展厅、放映室、观景廊、资源中心、餐厅、礼品店、儿童游戏区等。
自然景观旅游区访客中心的功能设置一般由协助服务系统、知识科普系统、消费供应系统、交通集散系统和管理办公系统组成。

以下是香港湿地公园访客中心各功能系统的具体设置构成:

①协助服务系统:自动检票、询问处、导览点、洗手间、衣帽间、轮椅租借服务处、残疾人士洗手间、救伤站、育婴室、无障碍设施;

②知识科普系统:四个主展厅、观景廊、贝贝之家、放映室、中央影院、资源中心、儿童游戏区(沼泽历奇);

③消费供应系统:餐厅、厨房、礼品店、儿童手工作坊;

④交通集散系统:入口广场、中庭、内部员工停车场、残疾人停车位

⑤管理办公系统:办公室、会议室、监控室。


湿地公园访客中心的功能设置中,消费供应、交通集散和管理办公基本属于必备功能。知识科普和协助服务系统在满足了旅游活动生态、互动和自主的发展趋势的同时,有利于加强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图1-2访客中心平面和功能内容




知识科普系统是访客中心吸引游客的核心功能部分,充分体现了所设功能的生态性和互动性。四个主展厅,分别有湿地知多少、湿地世界、湿地挑战和人类文化四个主题,包括活物展示、实物情景展示、平面展示、多媒体、交互游戏、虚拟体验等,呈现出立体多方位的展示形式。放映室位于访客中心地下,设有200个座位,以供播放湿地公园短片之用,放映室亦适合不同团体举行关于环境保育的讲座、会议等。


资源中心同样位于访客中心地下一层,设有小型图书馆、可供50人使用的课室及小型湿地实验室,设立的目的是让游客更有效地善用香港湿地公园的资源去增进湿地及环境保育相关的知识。室内游戏区是以沼泽森林为主题背景的儿童游乐设施,让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来认识湿地生态环境,在趣味中了解湿地知识。


访客中心协助服务系统整体表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协助,使行动不便者、视障者和听障者,也能方便自主地进行游览活动。无障碍设计内容比较齐全完善,包括残疾人士洗手间、轮椅租借服务处、触摸式地图、便携式触摸地图、视障人士指引路径、伤残人士专用停车位、环听式感应系统、录音导赏器材、适合轮椅用户的望远镜。


环听式感应系统是为帮助使用助听器的游客在湿地公园听取公园的信息,建筑中需要考虑安装的位置是询问处、票务处和衣帽间。录音导赏器材设置在衣帽间免费借用,有四种语言可供选择。询问处和导览点使游客可以最快最全地了解香港湿地公园的信息、活动和节目的资料,方便游客自定游览行程。


3) 选址布局——旅游活动与栖息生境的协调


公园用地除了原有的湖泊水体和沼泽外,地形平坦,地形地貌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且由于临近市镇,管理大量游客所带来的人类活动干扰,避免与关键的环境原则和公园开发建设初衷相冲突,是建筑选址布局的首要原则。由于访客中心将成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因此它被刻意安排在接近入口的位置。为了避免对栖息地不必要的侵扰,停车场和其它基础设施的面积被有意地降至最小。


集中的游客活动在访客中心开展。湿地探索中心安排在规划路径的中间点,再通过红树林上的浮桥引领游客到达各个观鸟屋,继续往前,是拉姆萨尔公约湿地的偏远外围生境,到这里参观的游客应会远少于访客中心,并有禁止游客进入的保育区,因此,这个范围内没有设计任何构筑物。整个公园的建筑布局是一个从动到静、从大到小、从高到低、从有到无的渐变过程,使公园的核心鸟类栖息地受到最好的保护。


2. 设计内容层面


1) 服务对象——减少旅游活动对鸟类的干扰



图1- 3香港湿地公园观鸟屋室外与室内设计


香港湿地公园的建立目的主要是为了补偿湿地生境生物的栖息地,其旅游建筑在服务旅游者的同时,也兼顾了区内生物的生存需求。观鸟屋和观景屋设计中,建筑师将墙面设计成造型封闭的百叶状,仅在人们的视线高度开设洞口,使鸟类感受不到人群的活动情况,四面开敞的设计只会使鸟儿受到惊吓,无法观察。入口位置设计两片高于人身高的墙体,在加强导入性的同时进一步隐蔽游客的活动。建筑的材料选择木材、秸秆,以及攀满植物的屋顶和外墙面,都是将建筑融入周边环境,使鸟类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在湿地公园建筑设计中,建筑的色彩是最需要隐蔽的。因为如果和鸟类所见色相比,人类只能算色盲[ ]。剑桥大学鸟类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系的主席Richard Prum和William Robertson Coe教授在《行为生态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鸟类能分辨的颜色远远多于人类,并且它们还能分辨出它们羽毛之外的色彩。鸟类自身丰富的羽毛色彩仅是它们所见色的26%到30%的色彩。因此,建筑的色彩设计原则是暗淡、接近自然界天然色彩,不可使用鲜艳的颜色。


2) 资源利用——地热、太阳能和雨水资源的利用


访客中心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GHP A/C),是香港首个采用该系统的建筑项目。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由468組高密度聚乙烯管道组成,深埋地下50米,以黏土和水泥砂浆包围。原理是将空调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能传至泥土,通过土地稳定的温差达到降温效果,同时噪音很小,比较宁静,适合在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区使用。地热系统不但可防止废热能排入大气,也可防止废热能排入周围的生境,以致对生态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由于该系统利用低很多的地面冷凝温度度,可节省冷却建筑物所需的大量能源。整个地热系统的安装相比于传统的冷却塔,总体上预计可以节约25%的能量。


除了地热能源,公园观鸟屋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电板,为观鸟屋内的风扇提供电源。在淡水资源利用和节约方面,项目使用回收雨水冲刷厕所。然而,虽然湿地公园采用了多种洁净资源来作为建筑能源,但由于设计师没有向游客展示资源利用成果的意识,技术和成果没有直观的体现,一般游览者无法通过参观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大为削弱了建筑设计的环境保护教育作用。提高建筑环保技术的可视化和旅游者的参与性,特别是带有科普性质的访客中心或教育中心,对于自然景观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图1- 4香港湿地公园使用的聚乙烯管道和光电板


3) 材料选用——回收材料和可再生材料的综合运用


建筑物大量使用回收材料和可再生材料。访客中心和湿地探索中心主要以清水混凝土建成,赋予其粗糙、质朴的独有触感。混凝土中有75%的体量是从其它建筑物拆卸回收的骨料,作为部分水泥的替代品。建造过程中,总共有15,300吨再造骨料或填石用于硬质填料和底层物料,另外有5,600吨循环再造粗骨料用于结构混凝土中。



除了回收骨料,访客中心售票处南面的一道砖墙是利用村屋拆除后回收的青砖砌筑而成;从码头拆卸出的旧防护木板也被再次利用,并使用从流浮山拾得的蚝壳建造蚝壳墙。此外,来自可持续林区的可再生木材被广泛应用在观鸟屋外墙、遮光屏障、挡墙和百叶中。


图1- 5访客中心材料类型


3. 设计手法层面


设计单位香港建筑署强调该项目的建设是为了保护雀鸟以及推进人类的保护意识。因此建筑设计的主旨是让鸟类感觉不到建筑的存在,将建筑的结构隐藏在草坪屋顶下,从入口广场看,仿佛前面升起一座绿色的山丘。屋面覆盖和周边湿地品种一致的草坪和灌木,游客可以沿着7条从入口广场延伸到屋面的步道,拾级而上。


屋顶为游客提供一处游憩和登高观景的好地方,同时又能令建筑物在外观上更能融入大自然之中,使1万平方米的建筑大部分隐于湿地公园内。同时,草坪屋面可以阻隔室外热能,使整体热传导总值非常低,减低室内能耗。香港湿地公园访客中心是肩负着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功能的建筑物,建筑可以起引导游览者的作用。



图1-6香港湿地公园访客中心屋面局部



图1-7香港湿地公园访客中心鸟瞰


4. 设计流程层面


在整个香港湿地公园建筑设计过程中在设计流程层面的共生主要体现在多方综合协同上。湿地公园是一个政府工程,多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部门直接参与,以及许多专业机构和人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别为该项目成立了专责小组,监督项目在不破坏场地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业主方是渔农自然护理署,建筑设计方为香港建筑署。


以下是主要参与部门以及它们各自的工作负责内容:

①香港旅游局:进行《国际湿地公园及访客中心可行性研究》,提出湿地公园建设目的和公园定位等;

②建筑署: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目标进行公园布局、建筑形式、景观和栖息地的创造、建筑配套安装和材料的选择。由于项目将环境问题放在首位,因此建筑署选择资深景观设计师作为专责小组代表;

③渔农自然护理署:聘请了Met Studio设计公司和英国野生鸟类与湿地基金会对该项目制定战略性管理规划,制定设计目标和导则,并负责公园日后管理和维护保养;

④旅游事务署:负责项目的自然保护、环境教育以及促进生态旅游的工作;

⑤拓展署:负责整个水系统水质维护,包括芦苇过滤床和潮间带泥滩、淡水沼泽和湖泊在内的人造湿地;

⑥建设服务署:负责协助设计和施工

⑦展览设计顾问公司:负责建筑内部展览装置设计。


建筑署从一开始与上述其他部门的紧密合作,对于协调生态保护和每年预计超过54万游客的活动干扰,湿地公园建成后的成果证明这样的协同合作 是十分重要的。


总而言之,香港湿地公园设计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有:

1、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规划目标的成果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定位。

2、重视生态教育和无障碍功能的访客中心知识科普和协助服务系统在满足了旅游活动生态、互动和自主的发展趋势的同时,有利于加强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协调旅游活动与栖息生境的冲突是建筑选址布局的首要原则。

4、建筑通过造型设计和色彩控制,减少建筑存在本身和旅游活动对鸟类的干扰,并有利于旅游者在室内进行观察。

5、利用地热制冷、太阳能供电和雨水收集使用,将建筑能耗降低,并减少建筑对周围外环境的负面影响。

6、多种回收材料和可再生软木的使用,体现建筑师对材料生命周期的重视。

7、访客中心覆盖植被的屋顶与周边植被完全相容,有利于融合自然环境和建筑隔热,降低建筑能耗,并可作为游客登高观景和休憩的场所。

8、负责建筑设计的建筑署和香港旅游局、渔农自然护理署、旅游事务署、拓展署、建设服务署、展览设计顾问公司紧密合作,将建设对生态的干扰降低,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旅游活动开展,使建筑设计工作具有很好的成效。


上述做法是湿地公园建筑与旅游、环境取得共生关系的成功经验总结,然而依然存在以下几点可以进一步提升项目的共生程度:

1、建筑设施规模没有以湿地环境的旅游生态容量为限值去验证,而是以市场分析报告中的预计客流量作为访客中心的接待量来确定规模。

2、湿地公园中现时已分布了一些雀鸟巢箱,提供类似树洞的繁殖空间,还分布了多个内部四层式设计的蝙蝠巢箱。建议可以在一些建筑上设计栖息空间,利于吸引一些本身习惯喜好栖息于人类建筑的生物。

3、建筑形态和材料使用上虽然有木百叶这一元素贯穿在每个建筑中,包括访客中心、湿地探索中心、公共洗手间、观鸟屋等,与浮桥、木平台等景观元素统一,但整体形象特色不够突出。

4、多种可再生资源利用成果和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没有得到展示,建议与建筑造型一体化考虑。

Copyright @ gdzj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PID Interactive 备案号:粤ICP备18020111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968号